媒体报道Media coverage

日清设计作品苏州「大家」参展2021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2021-12-02
图片


威尼斯双年展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艺术大展,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事之一,是各国展示文化发展水平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中国自2005年起以国家馆形式参展,带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家和建筑师,向世界展示根植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中国哲学思想、体现当代中国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艺术语汇与优秀作品。


图片


日清设计创始人兼总建筑师宋照青作为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代表受邀参与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本届中国馆展览以“院儿——从最大到最小(Yuan-er, a courtyard-ology: from the mega to the micro)”为主题,回应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在深入挖掘“院落”在中国文化中从居住空间到社群到城市基本单元的不同内涵基础上,展现中国的集居智慧和“院落”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可能。


图片

◎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照片


展览中,“大家”项目以“原型——案例——访谈”三段式纪录片阐释了传统与当代性构建的关联,展示了“大家”项目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技术、历史、社会、生活等条件下从“院儿”的理念生发,凝聚城市与社区的力量,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


图片

◎参展项目“大家”于2020年斩获亚洲地区建筑界最高建筑设计大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荣誉提名奖


◎日清设计-苏州“大家”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参展片



01

原型


「从故宫到普通人,院儿让紫禁城变为“近城”」


“院儿”——由多个家庭同时居住的院落。在中文的语境里,“院儿”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指这种院落的空间形态,又指在这种院落中居住的人的共同体——院落社区。


图片

◎参展纪录片静帧


院落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原型,它跨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而长盛不衰。“院儿”还一直是中国所有传统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遍布于从最大到最小的各种城市建筑案例中,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它不仅记载着过去的理念,更持续激发着当代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精彩探索,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着启示。


图片
图片

◎参展纪录片静帧


“大家”社区的空间原型即来自最大的院儿——故宫(紫禁城)。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丹宸永固”大展在午门城楼里举行。展览在对紫禁城600年历史的回望中,理解贯穿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西雁翅楼展厅以“宫城一体”为主题,以紫禁城的中轴线为引,展示了这座巍峨的皇家宫殿是如何展开蓝图。随着时代变迁,从前只有文武百官能够立足的位置,如今游客熙熙攘攘。


图片
图片

◎参展纪录片静帧


故宫作为中国传统礼序空间的代表,其标志性的中轴对称内向型空间结构,以及以院落为单元的组织方式,在当下仍然给予启示性意义。故宫从前服务于皇室,其中轴线贯穿着的大小院落,承载的是皇家礼仪与帝王家庭的日常生活。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展纪录片静帧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并沿用明代宫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历时268年。这期间,清代的十位皇帝为满足理政、寝居、宗教等活动的需求,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了今天紫禁城的格局。


图片
图片

◎参展纪录片静帧


如今紫禁城成功转型故宫博物院,成为重要的市民交往场所与公众文化空间。故宫中轴线院落的秩序性被提取出来,作为一种空间建构的手段,服务于现代的生活场景,鼓励着人与人的聚集、沟通、平等和融合。故宫真正成为人们共同生活的理想之地。


图片
图片

◎参展纪录片静帧



02

案例


「“大家”:以传统空间序列营造社区公共性与开放性」


“大家”社区位于历史名城苏州青剑湖畔,利用城市丰富的乡土风情和历史,创造了一种既生发于传统又融洽于当下的庭院生活方式。


图片

◎清晨的双桥院落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图片

◎从“大家”社区望向青剑湖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图片

◎“大家”社区周边景观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大家”社区横跨于一条平静河流之上,被水系分为南北两个街区,每个街区包含多个邻里单元。设计总体规划在中国故宫的原型上进行演变,在拥有高度秩序性的同时融入开放性。社区通过递进式结构的庭院与城市相连接,个体住宅单元与社区服务相连接。从私密到公共,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归属,重新定义了现代中国居住模式。


图片

◎“大家”第一进院落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图片

◎“大家”第二进院落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图片

◎“大家”第二进院落之侧廊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图片

◎“大家”第三进院落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大家”解决了以往居住社区以硬性围合形式隔绝内外的问题,创造了灵活的边界,使空间能够更加开放地与城市对话。其中,中轴是活化内部边界的重要手段,双桥是打破城市边界的关键要素,社区正是借由该布局引入河道景观——这一最为重要的与城市沟通的开放界面,重新使社区焕发活力。


图片

◎“大家”第四进院落/双桥院落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图片

◎双桥院落鸟瞰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图片
图片

◎居民在“大家”社区中聚会活动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大家”的中轴线与随之展开的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结合庭院、广场和连廊等,取消了空间中的固定边界,同时将人们生活所需的接洽、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设置整合在一起,形成有序序列。这种将秩序性与开放性融合的策略,既是对建筑在地性的解读,也是对建筑本土化的回应。


图片
图片

◎从不同角度观看桥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图片
图片

◎“大家”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集会中心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如今中国的家庭结构已趋近极小化,但是不妨碍在未来人们会以一个“大家族”的形式共同生活栖居。“大家”的设计将思考化作实践,意在将整个社区的使用者汇聚在一起,以开放的姿态与城市沟通,使真实的文化与生活在“大家”内外流动。


图片
图片

◎傍晚时分,居民结束活动返回家中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03

访谈


「宋照青的设计解读 —— 苏州“大家”」


01

大家的设计概念与故宫的关系

图片

◎宋照青解读“大家”设计初衷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故宫过去是一个大的皇室家庭居所,也是中国传统礼序空间的代表。中国传统的家庭是由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组成的。随着现代化发展以及社会家庭结构组织改变,我们以小家庭为单元介入到整个社会的群体组织结构中。本案的设计更多的是希望依据一种传统的理念及秩序,赋予社区层次化的空间关系,构筑成一个新的邻里空间,创造出了一种符合中国文化特征和传统礼序特征的社区概念,所以我们以“大家”为题来定义这个空间环境。


图片
图片

◎宋照青手绘“大家”项目草图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02

大家的设计初衷

现代化的城市开发往往以用地红线来定义开发范围,而“大家”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即是突破了这个既定范围,将红线以外的公共空间纳入整体考虑。第一,我们将两个完全割裂的组团构筑为一个整体;第二,我们利用中间的公共水系系统构筑了一个四世同堂的所谓“大家”的环境。同时我们创造了一个兼具开放性与公共性的中心,使它成为居民聚集交往的活动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规划概念分析模型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设计将小的家庭通过空间秩序的组织和联系,以若干个邻里单元为单位有层次地构筑出一种连接两个分裂地块的空间结构;再利用中央轴线,构筑成一种能够相互交往、共融,同时对外开放的“大家”体系。我们希望,既尊重小家庭的自然属性,又在社会结构上借用故宫的空间组织手段构筑出一种“大家庭”的聚落,这也是设计“大家”项目的初衷。


图片

◎“大家”中轴模型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03

双桥的设计过程

当时桥的设计遇到些困难,因为桥体结构不能置于公共用地范围当中,必须在红线内解决。加之有着30米大的跨度,传统的构筑方式没有办法将这么薄的桥支撑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双桥施工过程影像记录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分解了桥体结构,将“竹林”的概念运用于支撑桁架的杆件,使若干组不同高度的“竹子”杆件串联,使桥的起拱和屋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如此,在没有侵占任何公共用地的同时,又为公共空间创造出了一个由双桥构成的中央院落,形成“大家”中的邻里交往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桥体设计概念分析模型丨参展纪录片静帧


从立面上观看桥体,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东方魅力。在这里,我们用现代的材料技术诠释传统概念,使空间更为完整的同时兼具开放性。


图片


苏州“大家”

建筑设计: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宋照青

项目经理:董俊杰

设计团队:杨佩燊、郭丹、刘四海、刘佳、何凤龙、王晓晨、蒋璐、吴旻琦、陈亚奇、赵诚怡、郭丰绪、王圆圆、唐敏、周婷、李文博、吴明


日清设计——苏州“大家”: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参展片

出品方:日清设计

策划:李真翰、陈婷

制作方:行知影像

导演:吴棠隽、吴清水

制片:吴棠隽

执行导演:吴清水、栾明月

摄像指导:汪家京

团队阵容:摄影/谢志强、摄像助理/胡雅楠、艺人统筹/于慧


▎管理指导与组织实施

主办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学术指导:故宫博物院

组织实施: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策展与展览设计

策展人:张利

研究团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中央美术学院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世界建筑杂志社

艺术指导:吴洪亮,岳洁琼,赵鹏

展览设计:简盟工作室

策展助理:叶扬,白雪,邓慧姝,Marta Mancini,王子恒

现场管理:Michele Bonino,Marta Mancini,Edoardo Bruno,Ahmed Mansouri,Ottavia Valz Gris,张显,余紫悦


▎主要参展人

艺术家:朱哲琴,何宛余

建筑师:崔愷,常青,庄惟敏,周恺,刘家琨,肖伟与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晋宏逵,李燮平,王子林,赵鹏,吕舟,刘畅;Michele Bonino与都灵理工大学,陈雄,崔彤,董功,冯正功,桂学文,郭明卓,胡越,李存东,李虎/黄文菁,李兴钢,刘珩,刘晓都,柳亦春/陈屹峰,Gisela Loehlein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吕品晶,马岩松,梅洪元,孟岩,倪阳,齐欣,沈迪,申作伟,时匡,宋照青,孙一民,王辉,汪孝安,杨瑛,张杰,章明/张姿,张鹏举,张彤,张悦,赵扬,赵元超,朱小地;曹晓昕,常志刚,车飞,陈剑飞,陈薇,崔光海,丁沃沃,董丹申,董瑞符,冯江,傅绍辉,傅筱,高崧,葛明,韩冬青,韩文强,何崴,黄晶涛,景泉,孔宇航,李立,李麟学,李少锋,李亦农,李振宇,刘克成,刘玉龙,龙灏,陆轶辰,祁斌,屈培青,任飞,任力之,单军,邵韦平,宋晔皓,孙宗列,汤朔宁,童明,王方戟/董晓/肖潇,王戈,汪恒,王昀,魏春雨,吴晨,肖毅强,徐锋,徐全胜,徐维平,薛峰,严龙华,杨明/张天钧/顾鹏,杨旭,袁烽,曾群,查金荣,张海翱,张昕,周凌,朱育帆;鲍威,薄宏涛,卜冰,卜骁骏/张继元,陈浩如,Martijn de Geus,朵宁,范蓓蕾/孔锐/薛喆,房木生,冯果川,冯路,何健翔/蒋滢,何哲/沈海恩/臧峰,胡铮,贾莲娜,Binke Lenhardt(蓝冰可)/董灏,李丹锋/周渐佳,李道德,李冀,刘宇扬,陆皓,孟凡浩,穆钧,彭乐乐,青山周平,曲雷/何勍,阮昊与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水雁飞,宋刚/钟冠球/朱志远,汤桦,唐康硕/张淼,陶磊,王硕,王彦,汪莹,王振飞/王鹿鸣,魏浩波/谢劲松,魏娜,吴钢,徐千禾,徐甜甜,俞挺/闵而尼,张斌/周蔚,张佳晶,张应鹏,朱培栋,祝晓峰,朱雄毅,庄慎/任皓/唐煜/朱捷,庄子玉等


▎支持与赞助

顶级支持方:故宫博物院

重要支持方:龙湖集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

特别鸣谢:联想集团,红日照明



上一条下一条 返回
COPYRIGHTS @ LACIME ARCHITECTS 沪ICP备18011006号
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POWERED BY VTHINK

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TEL:(8621) 60721338

mailbox:branding@lacime-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