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Media coverage

在校园河岸,阅读才是正经事|Lacime Icon

2020-04-10


 


李晟,日清设计资深设计总监;09年毕业于日本芝浦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石哲宇,日清设计主创建筑师;15年毕业于英国AA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李晟(左)、石哲宇(右)




网络媒介下的阅读


2020年的开端对每个人来说都划下了浓重的一笔。不管承认与否,自我隔离无意识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日常,在与城市共同放缓节奏的日子里,阅读似乎再次闯入我们的精神世界。



纽约时报在疫情限定下的版面设计


在混乱的数字时代,沉默是供不应求的。


打开手机,微信、微博、抖音、新媒体平台...... 碎片化的信息轮番抢占人们的眼球与精力,阅读模式也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不断进行自身衍化。




沿河鸟瞰与阅读空间


那些校园时代在河畔阅读、无边风月的回忆尤其令人怀念。而华师大丽娃河畔的这处书吧就是一个能够承载大多数人对象牙塔美好记忆的理想地。


书吧是由华师大教材科仓库“变身”而来,距图书馆只需5分钟的步程。在图书馆,安静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阅读规则,但在书吧人人都可以自由的高谈阔论、打破专注力筑起的高墙,建立起自我与他人、世界的联系。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的剖面分析图

©️ Philippe Ruault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seattle public library)的内在隐喻,正好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书吧这个新兴的空间类型与图书馆之间的不同。


“这张独特的剖面表达其实是模拟了人们学习过程的一种正常路径。大多数人来到图书馆一般会从找书——也就意味着寻找‘知识’,封闭空间内的成排书架实则隐喻了在黑暗中探索的状态,而阅读——即找到学习方向之后的状态是在阳光下与城市环境中。”



西雅图图书馆的阅览区与室外的城市空间没有明确的边界

©️OMA + LMN



窗外的河岸景观成为自然景框,

带来自由开放的感官体验


书吧在一定程度上是从演变中的图书馆模式中抽取的很小一部分,但在体验上会更侧重于人们想要在什么样的场所阅读与交流。




自发性活动与使用者




红砖外表与河岸树木相融相生,与周边呈现自然生长的状态


多年在日本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让李晟深受现代主义大师槙文彦(fumihiko maki)的影响,对功能空间的定义,他有着自己的主张。


“建筑师有时候可能不需要进行过多刻意的引导与设限,空间到底怎么用应该交由使用者去定义。如果建筑中的空间本身是好的,那么人们自然会按照自己的需求与理解用身体去感受或使用。”




在丽娃河沿岸偶遇到的新人与朗诵团


在聊到印象深刻的使用者时,两位主创共同分享了这样一幕着实有趣的场景。


“一位老奶奶买菜回家的途中,路过书吧入口的下沉广场,回家的脚步慢了下来,觉得这儿的风景很好,甚至开始原地择菜。”



下沉广场的台阶既可休憩又是可以依靠的座位,形成天然观景席


这种生活场景中再平常不过的行为,看似与建筑功能并无联系,但如果将书吧的建筑空间完整地介入到城市环境中,那么一切便就有了答案。







人们路过、停留、驻足,在这个场所随机、自发的做些什么。


城市环境与建筑之间产生了动人的化学反应,每一个人的聚合与相遇共同组成了这个以小小书吧为舞台布景的生活场。




书吧空间为不同需求、性格的人提供多种可能性


“随机选择成为了来到这个空间场域的主题,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姿态享受空间和自然。把建筑与空间还给大众,而不是为了建筑师们的自我标榜而建造一个个空无一人的'城市雕塑。”



华师大丽娃河书吧斩获2019 英国蓝图设计奖

( Blueprint Awards)改造类别winner




Q&A



采访现场


•  LACIME : 作为改造项目,原有场地环境本身与校方的改造诉求分别是什么 ?


•  李&石 : 场地内的教材科大楼建于上世纪40年代,是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重点建筑之一。随着原有功能逐渐废弃,周边环境资源未充分利用,导致本应是校园景观中心的场所未能显现活力。


将废弃的教材科改造成书吧,同时整合侧亭、杉树林等河岸景观资源,为校园师生与周边市民等各年龄段的使用者,提供阅读、休憩、社交等综合性功能的开放空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 LACIME : 在设计策略上如何处理“新”与“旧”的权重关系?


•  李&石 : 在旧界面梳理与新界面植入上,我们在原有坡屋顶的檐下空间置入局部夹层,用来填补新功能的需求与旧有空间条件的差异。寻求私密阅读的使用者通过长梯来到二层可以能够找到一处静谧之所,潜心书海。



局部镂空的红砖与玻璃砖结合捕捉动态的光影流转


入口灰空间的钢结构对坡屋顶元素进行转译与提取,将单体空间转译成面空间,对入口空间做到了适当的引导性,延续原有山墙面的尺寸,连续中富有变化。


旁侧虫二亭也被称作“爱之亭“,在底座侧面木板上写满了多国语言的我爱你,承载了华师大许多师生的青春回忆,没能完整保留当时的万国语表白板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遗憾。



改造前的虫二亭与万国语表白墙


•  LACIME : 丽娃河作为华师大不可忽略的文化场所,这次滨水空间设计实践是如何融入周边环境?


•  李&石 : 日清景观团队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帮助,实际上改造项目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通过打开沿河景观面、在内庭院引入天光和树木,模糊室内外空间的建筑边界。


折线性景观步道将书吧与侧亭和大片杉树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打破原有单调的沿河步道,合不同尺度设置多样的休憩设施,带给人探索的欲望。





步行成为了体验场所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LACIME : 最近遇到的最有启发性的书籍是哪一本?


•  李 :《哈默手稿》是Da Vinci的研究手稿收录集,有些研究在科技水平发展的现在不算是什么“重大发现”。


但在过去的年代,达芬奇的研究与思想已经突破了时代的边界,会让我们产生一些思考:到底是我们不够天才,还是我们对世界万物没有时刻充满好奇的心、来推动与探索自己。


Da Vinci-《哈默手稿》(左)

W. Timothy Gallwey-《The Inner Game of Tennis》(右)


•  石 : 遇到这本书实属巧合,不会打网球也没有在学网球的我是因为一篇有趣的书评,本书的作者W. Timothy Gallwey是一名运动心理学者。


《The Inner Game of Tennis》并不是一本针对网球训练的教学,其实是分享内在心理的成长:比如如何正确吸取教训和反思,克服困难时如何心理建设等,反正是一件挺神奇的书。





•  LACIME : 如果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可以呆在丽娃河,会选择呆在书吧的什么角落?


•  李 : 最喜欢的角落是局部二层的天台,钢构件围合而成的灰空间兼具安全感与开放性,想以后与家人来到这里享受自然,放空自己。


•  石 : 在沿河面的横向长窗下,晒太阳。




建筑的开放性为使用者提供多样的使用场景



策划:Eric

撰文:Summer

视觉设计:Diana

视频制作:行知影像 CAAI

华师大丽娃河书吧摄影:张虔希

人像摄影:吴棠隽 林志雄

上一条下一条 返回
COPYRIGHTS @ LACIME ARCHITECTS 沪ICP备18011006号
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POWERED BY VTHINK

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TEL:(8621) 60721338

mailbox:branding@lacime-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