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Media coverage

信仰之美——卡洛.斯卡帕的设计精神

2019-04-04



本期主题

建筑师——卡洛.斯卡帕


近年来,标准化、规模化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大势所趋,大家也都顺其自然的受益于高度的协作、分工所带来的高效和品质,在工业化产品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但同时我们也该了解美学标准还有更多的答案,设计还可以注入更多的情感信息。


两年前,曾就卡洛.斯卡帕设计中的实用主义和商业精神做过论述,而他的作品及其背景而言,其实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本文试图探讨其设计中的精神层面和文化背景的的潜在影响和关联,和独特之处。


图片来源:SCARPA/PHAIDON


正文


自工业革命伴随着社会制度变革之来,现代主义建筑以不可阻挡之势占据了人类文明的正统,而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建筑领域包括艺术领域的思考,主要就是对于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多元化的可能性,其他价值判断的探索。例如柯布西耶革命式的激进式的规划理论,试图用处理机器的机能主义思维,去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如《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述,对于城市和社会结构来说是伤害极大并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做法,最终证明是人类的狂妄。密斯的建筑中用玻璃金属的组合,改变了空间的组合方式,也在视觉上做到了对场地的回应,但当这种做法变成建筑套用的标准模式时,则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原本作为初衷的多样性,取而代之变成了单调乏味,方盒子和摩天楼,不断走向形式和技术的极限,却远离了体恤人情的本质。对于这种反思潮来说,卡洛斯卡帕的设计作品和文化背景,就成了极其珍贵的一个研究样本。



◎柯布西耶三百万人规划,香港住区航拍,图片来源:网络


贯穿斯卡帕的设计生涯的作品中,隐藏在设计之中的抽象的精神线索是什么,其实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他的设计中一直潜在流露的是身为威尼斯人的海洋信仰,其中对水的暗示,潮汐的利用,对大海的敬畏一直体现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之中。

◎图片来源:SCARPA/PHAIDON


在他的设计生涯早期,有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但很惊艳的竞赛方案,是一个将设计和营造,信仰和仪式结合的案例。在1932年的横跨运河的学院桥竞赛中,“斯卡帕除了提供这座桥材料上的”理性”想法外,他也同时期待给予这个城市及大运河上一个历史的见证及”想象”的奇观.。他的桥中央跨梁及支撑将是预铸式的铁件,他们将被安置在一个特别设计的浮船上,就在满潮时浮桥带着构件驶入桥下加以定位,而构件的接点将在潮水褪去时逐渐与混凝土撑体连接起来。当完全退潮时,这个仪式般的过程完全结束,跨桥也就被永久固定。”


◎方案想象拼贴图,图片来源: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罗杰.克劳利


虽然这个案例没有被采纳,但对于建筑营造过程的仪式化的方式,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值得我们尊重和反思,但想想威尼斯人对海洋的感恩和崇拜,也就是情理之中了,从早期逃避匈奴人威胁在滩涂中建立共同体,到两次与热那亚人的战争中利用泻湖和暗礁作为阻碍才险象环生,到后来成为游弋于地中海建立海洋商业霸权,海洋崇拜是比基督教或东正教更加现实的情感信仰,12世纪,威尼斯人正式制定了威尼斯的国家庆典“海亲节”,海亲节定在元首皮耶托.奥赛罗二世出征之日,那天也是耶稣升天节,每年的这一天,元首都会率领政府的高官,登上绯红,金色相间的御用黄金船。在万众瞩目之下他对着大海高声地说:“海啊!我要与你结婚!要你永远属于我!”然后,元首将事先准备好的戒指扔进大海中,仪式正式结束,民众迎接元首回港之后,疯狂庆祝。这是对理性的威尼斯人感性的号召。

◎海亲节黄金船巡游,图片来源:海都物语/盐也七生


“为了设计与生活存在感觉联系的建筑,人们必须以远远超出形式和建造的方式去思考。”这段来自彼得·卒姆托。他的布鲁登·克劳斯田园教堂设计和斯卡帕的联桥方案及其相似。在这里,刚性的矩形外观之下隐藏了一个神秘且引人深思的内部空间。 然而最为重要的教堂它的建造方式中,最初是一个由112根树干支起的棚顶。在框架完成后,混凝土被一层一层地浇筑夯实在现有表面之上,每层约50厘米厚。当24层混凝土固定完成,木框就被点燃,留下一个中空的黑腔和烧焦的墙壁。屋顶开口,控制着教堂内部的气候,因为雨水和阳光都会从开口穿透进来,创造出独特于此时此刻的环境与气氛。从建造过程的开始,到空间的形成,这种仪式化的体验贯穿始终。




◎图片来源:摄影师:Samuel Ludwig,  Thomas Mayer


信仰是什么,有这么一个段子,两个渔民因为十万块债务纠纷,找到了当地法官,由于证据不足法官无法做出裁决,无奈之下,法官告诉被告一方,如果面对着普陀山观音像,大声说出自己不欠对方钱,就可以撤诉,他思考许久之后,还是承认了欠款并愿意偿还,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其实信仰就是面对大自然力量的一种敬畏之心。由于海洋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依赖海洋民族要比大陆民族更加注重信仰和神秘力量。


一般来看,大陆文明(或者江湖文明),相对海洋文明,要更世俗化,所谓江湖更多的是人情世故,利益权衡,举例而言,而轴心时代的早期文明中,中国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准确的说,其实不能算是哲学思想或者宗教,而应该说是一种权谋术,是服务于统治阶层的治国指南,更像是15世纪,佛罗伦萨的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技术贴。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时代的哲学,更加注重对真理和所谓终极问题的拷问,这实际上也和地中海文明的大背景有关。


一位评论家曾说:“斯卡帕的一切,就是威尼斯的一切,斯卡帕建筑感觉的一切就是威尼斯时光的再现。”威尼斯本省就像一块巨大无比浮在水面上的石头。迪.巴巴里绘制的1500年代的威尼斯地图中,正显示他的南北被两个神的力量所主宰:水神及海神。他们都在云里带着有双翅膀的帽子带来东方的生命的风。在他们所驾云的下方拉丁文写道:“我,海神将最好的光芒赐予所有的帝国领域。”于是这个凌驾一切的威尼斯靠着海神、风及船成了荣耀中的荣耀。


◎图片来源画家:迪.巴巴里/Jacopo de' Barbari,1460_1516


斯卡帕的作品中不断的出现着这样的情感片段。在“维罗纳银行”立面中出现的流水线,除了执行承接雨水流下的目的外,也是一条暗示雨水在建筑物表面流下的一条时光线条。


◎排水线构造,图片来源:张翼,文殊


在“奥利维提展示厅”地面的马赛克瓷砖,在”史丹帕立基金会“入口厅的多色地砖,都像极了威尼斯许多宅院,教堂的地面处理方式,这种马赛克花纹地板都是威尼斯式的”流动“化的地板特色,而这种被称为”威尼斯碎石板“的处理方法也反复呈现在斯卡帕的建筑中, “奥利维提展示厅”中许多色泽地板面正是威尼斯式风情的再现之一。

◎图片来源:CARLO SCARPA/PHAIDON


“古堡博物馆“的地面,斯卡帕用石条和混凝土地面利用拉丝和抛光的工艺,纹理顺着迎光来的方向,使光线呈现出波光粼粼的细碎效果。另外在地坪与墙面交接的踢脚线,设计了贯通周边的”水槽”,在并没有排水需求的室内部分,创造出浮岛的空间感和水流的暗示。


◎混凝土地面拉丝抛光


另外,威尼斯建筑学院校舍入口改造,对过程中出土的一个16世纪大门的处理也堪称神来之笔,斯卡帕摒弃了用作入口供师生出入的做法,而选择将这个门框当作水池使用,置于庭院之中,在其中设计曲折迂回的线脚。“层层塌陷的线角犹如历史之”古层“,同时恰好符合叠水跌落之势,季节不同,残骸底部时隐时现,形成遗迹旷古幽奥之感,犹如一位老人在讲解着历史现场,引起观者的驻足和凝思“。(本段部分文字来源,潘玥)


斯卡帕设计生涯中真正漂浮在水中的房子,要数“斯坦帕立基金会”,此时57岁,担任威尼斯建筑学院教授的斯卡帕,正值其风格最为纯熟和多产的一段时期。而基金会面对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建筑主体长期受到洪水的侵蚀,每到冬季威尼斯泻湖的海水灌入建筑,结构体被逐渐侵蚀,内院也处于废弃状态。

斯坦帕立基金会平面图,红色区域冬季进水,本段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潘玥

◎斯坦帕立基金会沿河立面


这个项目的修复十分复杂,斯卡帕的核心方案就是对洪水的疏导,和艺术化处理,他构想建筑的底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容器,由一道路牙石将平面分为相对标高较低的水渠和相对较高的地面,水渠容纳和引导洪水进入建筑内部,按照预订的方向蔓延,设计的水线高度代表潮汐的最高水位,而地面则可以继续正常使用,这种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体验,是相当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场所精神和设计师设计精神世界深刻联系。

斯坦帕立基金会内部,无水期

斯坦帕立基金会内部,无水期,洪水期

◎斯坦帕立基金会内部,门细部,下部为洪水位线


斯卡帕在1963年离开威尼斯搬往小城阿索罗,他住在街上一间面对一座喷泉及山脉的小公寓,这个令他满足的阿索罗让他住了十年,以及成了他最心满意足的住所,斯卡帕的公寓位于最上层,由下方就在靠近街角边一支直通楼梯陡直地通向一座平台,这是斯卡帕最喜欢的地方。

小城阿索罗街景和纪念斯卡帕的咖啡椅,图片来源:有方团友

◎斯卡帕在阿索罗的公寓,图片来源:赵旭


在偌大的户外平台上,他是不工作的,这里是作为冥想、思考的地方。斯卡帕会在此踱着牧羊神般的步伐,也会在满月的日子向月亮鞠个躬,或作出一些好似神媒沟通仪式的动作。然而这并不是说斯卡帕的创造来自于神话式的灵感,而只是显示他对于大自然的尊崇。路易康在赞颂他的话中便说斯卡帕建筑的美,是来自于对自然诚挚的爱。

◎卡洛.斯卡帕,路易.康在吹牛,图片来源:CARLO SCARPA/PHAIDON


上一条下一条 返回
COPYRIGHTS @ LACIME ARCHITECTS 沪ICP备18011006号
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POWERED BY VTHINK

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TEL:(8621) 60721338

mailbox:branding@lacime-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