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Media coverage

OIG对话「在海上」| 以一片小场地的设计介入,激发社区空间潜力

2021-11-09

图片



2021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徐汇展区


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下简称SUSAS)正在进行时。自2015年始,SUSAS即致力于将城市、建筑、艺术、文化与人连结。SUSAS 2021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邀请市民走进上海的社区,激发社区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同推进社区 “微治理”。


徐汇主展区位于钦州路639号,原为钦青花卉市场,如今焕新为8600平方米的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展览以“花开蒲汇塘”为主题,通过不同分区的聚合展示,打造了滨水景观与公共空间融合的社区生活新场景,具象体现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场景缩影。


图片
图片

*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徐汇主展区参观导览图


图片
图片

* 在海上互动装置位于主入口一侧。©行知影像-谢志强


「在海上」

Sul Mare


社区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而公共空间又是社区活力的发生器。“在海上”互动装置作为徐汇展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日清设计团队石哲宇、刘梦琪与王翀三位建筑师设计,将位于主入口一侧5×12m的一片小场地——通过以制造“微地形”、“弱处理、强干预”的方式激活为一个多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行知影像-谢志强


图片

在海上



“在海上”互动装置提取水波纹的起伏动态,在扁平的场地内形成浪花。“海浪”由像素化的可移动模块定格而成,在微小的高差范围内,形成一个可供人活动的立体阶梯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轮廓基底之下,符合人体尺度的“躺、卧、坐、靠”成为装置的基本使用方式。


同时,像素化的铺地结合装置边界形成趣味化的通行路径。每个参与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理解并使用——而他们与装置的互动也形成了其他观者的行动坐标,从而激励新的行为探索。



图片
图片

* 上图:从主入口望向“在海上” 与花房驿站 | ©行知影像-谢志强

下图:装置鸟瞰 | ©行知影像-谢志强



组成“在海上”装置的69个模块具有高度适应性,可根据需求在不同的社区场地进行重新组合与改造,模块亦可作为“容器”承载展示功能。同时设计纳入了对安全性与耐久度的考量,使其能应对户外环境变化与全年龄段的社区人群使用。不同于大部分“一次性”使用的参展作品,“在海上”为其未来可持续的再利用留下了空间。



图片
图片

* 上图:从花房驿站望向“在海上” 与主入口 | ©行知影像-谢志强

下图:从“在海上”装置望向展区北侧 | ©行知影像-谢志强



因此,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日常需求为导向,微小社区空间的局部更新被视为更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实践命题。与SUSAS“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目标一致,三位建筑师试图以展览为契机,在正统建筑学的范畴之外,带领一次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海上漂流”。



图片
图片

* 上图:孩子们在装置上尽情跑跳。©日清设计-石哲宇

下图:大人们坐在装置上聊天。©日清设计-石哲宇


图片


石哲宇

*  日清设计主创建筑师

图片

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学士,英国AA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致力于在都市主义视角下探索社会多方参与的建筑设计思考,在主持设计的公共建筑、城市更新及乡村建设等类型的项目设计过程中,习惯进行从宏观城市尺度到人体尺度的多层论证,希望通过设计实践做出诚恳而朴素的建筑,让社会理解更多除“外形”之外的建筑设计价值。



装置如何表达本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主题?

图片

从实际出发,场地位于主入口附近,基于展区空间的总体设计,考虑开放后周边人群的使用,我们认为提供一个可供人们休憩、聚集的轻松的活动场所是最有必要的,让装置即成为人们生活圈的一部分。


图片

* 展区鸟瞰图 | ©行知影像-谢志强


为什么采用模块化设计?

图片

针对展期的特殊时段,考虑到生产周期,造价、维护成本以及展后的再利用,我希望整个过程处于一个可控的状态,模块化设计是一个最优解。


图片

* ©行知影像-谢志强


为什么不采用标准做法,比如更为符合“建筑学标准”的作品?

图片

综合判断下来,我认为这里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设计,我希望用一种小的手法创造出一片不一样的公共空间场景。我不愿去设计一个限定于某一种活动形式的空间,我希望活动在这里随机发生。


之前在欧洲流行的一个跟城市设计有关的词汇叫‘placemaking’,也就是“场所创造”。意思是原有的场所当有一点点的设计介入之后——甚至只是增加树池、花池或者灯光的变化,就可以让一个普通的环境变成大家都要去参与的场地,从一张白纸变成一个有主题的小空间。我们也希望以一片小场地的设计介入,去激发社区的空间潜力。


图片

* ©日清设计-石哲宇


比如有哪的行为活动?有意料以外的行为发生吗?

图片

年轻人会坐成一圈在这里喝咖啡聊天,有些家长和小朋友会自在地躺在一角放空。小朋友作为主力军,跑、跳、爬是比较常见的行为,让我们意外的是小朋友会把可移动的橙色模块拼成“躺椅”、“桥”、“平衡木”等等,自发组织玩各种游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小朋友在装置上的各种行为模式

©日清设计团队



装置的颜色是特意为儿童设计的吗?

图片

其实我们设计的是一个面向全年龄段的装置(笑),意外得到小朋友的特别关注。


图片

* ©行知影像-谢志强


简述一下装置的亮点,以及制作过程中的难点。

图片

装置最终效果和名字“在海上”一样,希望它的表面在阳光下给人一种波光粼粼、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同时以比较大胆的用色增加整体活力。难点就是如何完成这个亮点,以及如何与使用的安全性、舒适度、耐久度来结合。


图片

* ©行知影像-谢志强



王翀

*  日清设计助理建筑师

图片

建筑设计师。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致力于从感性出发用理性表达进行设计。推敲空间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以达到漫不经心的碰撞效果。



装置为什么取名为“在海上”,很多人误读成“在上海”,它们实际上有关系么?

图片

完全是个巧合(笑)。因为装置的设计是一个半围合状态,面向展区的花房驿站,徐汇展区的主题也是“花开蒲汇塘”,这样的相对关系让我立刻想到海子的一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过,“在海上”在上海也挺好的。


图片

* ©日清设计-石哲宇


不同表面的蓝色模块以及橙色的可移动模块,都有什么含义呢?

图片

在概念上,透明顶盖的模块是“浪花”,成片的浪花组成海面;覆有草皮的模块是小岛,而橙色的模块是海面上行驶的小船。橙色模块的下表面和蓝色模块的上表面的曲率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拼合,单独放在地面上,反过来可以作为小朋友的跷跷板。


图片

* ©日清设计-石哲宇


橙色模块如何控制到合适的尺寸和重量?

图片

因为蓝色模块所采用的600×600mm的尺寸已经是最适宜的尺度,刚好供两人同坐,因此橙色模块的长边也使用了600mm。材料在制作中经过反复试验,后来选用了玻璃钢的材质,既能够被搬动,又不易损坏。但之后我们考虑橙色模块还可以再轻些。


图片

* ©日清设计-石哲宇



刘梦琪

*  日清设计助理建筑师

图片

建筑设计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学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学硕士。致力于基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多维建筑空间的研究和思考。



在制作工艺和设计细节上是如何在表达概念的同时,兼顾安全性、耐久度与舒适度的呢?

图片

首先海浪层叠起伏的效果是通过不同高度的模块组合排列达到的,同时考虑了小朋友到老年人的使用。最低的15公分,最高的有50公分,15公分的高度对小朋友比较友好,而50公分是成年人坐下来感到舒适的高度。


图片

* 打印中的模块 | ©日清设计-石哲宇


模块反光的顶盖我们本来计划使用不锈钢材质,但考虑到阳光照射下不锈钢表面温度太高,不适宜人使用。为达到反光效果,我们采用透明亚克力顶盖+内壁银色漆+镜面支撑,内壁底面既能通过3D打印的自然纹理展现出波纹感,又能通过镜面的互相反射加深景深,同时阳光照射下产生波光粼粼的效果时,表面温度无碍于人的活动。


图片

* 模块半成品 | ©日清设计-石哲宇


比如我们采用吸塑工艺将顶盖做成双曲面,四角做全圆倒角,表面增加防滑点等细节都是出于对亲和力和安全性的考虑。3D打印一体成型的箱体也具有足够强度,结合十字支撑与顶盖增加承重。顶盖与箱体也设计使用了既可开合、顶盖又不易被抽出的连接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模块在阳光照射的波纹与镜面效果

©日清设计团队



对于小朋友天马行空的使用行为你怎么看?

图片

这是一个全年龄段的,非限定性功能的互动装置,遇到有想象力的小朋友,天马行空是必然,现场有很多超越设计师本身想到的之外的一些互动行为模式,但也正是符合了我们的设计初衷,这个空间由我们和使用者一起来完成,每天状态都在不断变化。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个小朋友很舒服地躺在自己搭的“躺椅”上,对着天空说“这个时候来一点阳光就完美了”,特别可爱。


图片

* 正在等待3D打印调试的部件


装置还有哪些可能的使用场景呢?

图片

根据不同基地的大小以及功能需求,它可能可它可以是一个漂流书屋,箱体内部可以进行陈列和收纳;它也可以结合植物成为一处有趣的园林造景,也可以是一处小舞台和举行小型讨论会的场所;它还可以被固定在室内墙面上,达到在立面上起伏的效果,同时镜面格子还可以起到很好的陈列和展示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不同场景的使用可能

*看台/舞台/展台/庭院造景/社区金字塔/社区儿童乐园/艺术容器

©日清设计-刘梦琪



最后请就此次装置设计以及展览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建议。

图片

我们这次不巧在安装和展览初期遇到了上海的台风天,连续下了两周的雨,下次我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装置和场地之间排水的细节问题。在别的场景中,比如大学或者产业园区的环境内,我们或许会更换为饱和度较低的颜色来融入环境。未来在材料的使用上也会尝试更多可能性。



图片

* ©日清设计-石哲宇

图片

     关于展览

图片


徐汇展区以“花开蒲汇塘”为主题,将田林街道蒲汇塘作为本次展区的主会场,打造了滨水景观与公共空间融合的社区生活新场景,集中展示了田林社区及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实践案例,呈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美好社区生活场景。



实用信息:

免费参观

地址:钦州路639号

*本次展区需实名预约后入场

*园区不具备停车条件,请绿色出行



图片

策划 | Producer:TING

撰文/采访 | Writer/Interviewer:TING

影像 | Photogragher:行知影像-谢志强、石哲宇

动效 | AE:越迁

版面 | Editor:Lulu

©本文为原境界space独家版权所有

如需用图或转载请联系后台,侵权必究


欢迎关注转发原境界

品牌合作推广请联系

✉️ original_identity@126.com

图片

#       Architecture | Art |  Fashion | Design | Lifestyle       #

图片

还原艺术现场,推动设计实践

聚焦未来新生活方式


| 未来新文化的实验场 |

发起展览、竞赛、讲演、对话

挖掘文化与人多元价值


| 新生活方式的传播者 |

建立泛设计与跨领域文化传播枢纽

深度聚焦文化事件发生


#       Architecture | Art |  Fashion | Design | Lifestyle      #


图片


- 推荐阅读 Reading Recommendation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条下一条 返回
COPYRIGHTS @ LACIME ARCHITECTS 沪ICP备18011006号
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POWERED BY VTHINK

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TEL:(8621) 60721338

mailbox:branding@lacime-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