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reconstruction

在记忆与希望之间|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书吧修缮

Liva Riverside Book Bar Reconstruction

诗人宋琳在出国后,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师大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

文/刘悦怡 

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化雨斋改造

Liva Riverside Book Bar Reconstruction

中国,上海

Shanghai, Chin


对于华东师大来说,丽娃河是校河,也是校园记忆的载体,对丽娃河依恋的情结深深植根于华东师大人的心中。







基地区位

Site Location


项目位于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西侧为河道,东侧紧邻丽娃路,南至丽虹桥,北至动力科截止。沿河道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学生宿舍区、教学楼区、教师生活区三大部分,而基地处于核心的教学楼区,也是整个校园十字形空间轴线的中心。



现状分析

Original Status Analysis


基地内建材科大楼是1946年民国时期建造的,属于风貌保护区范围,现由于校园的发展,导致原有功能废弃。虫二亭较为封闭,空间氛围缺乏营造,导致空间利用率较低。同时基地整体空间对于丽娃河沿河景观资源未充分利用,师生对丽娃河的认同感、归属感较低,导致丽娃河的场所记忆缺失。








建筑功能不适,建筑老化以及环境不佳等原因,使校园中心反而成为了一个少人问津的负空间。



改造设计理念&“多元化功能”置入

Concept & Multiple Function Placement


设计利用原有废弃的教材科改造成为书斋,形成较为私密、安静的阅读空间,同时将虫二亭、杉树林等空间进行整合,营造开放交流空间。满足学生、老师、市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的需求,打造学习、休憩、交流的新中心。






通过创造文化空间,使师生的交往,同学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充分利用丽娃河的景观资源,设置面对河景的阅读、交往、娱乐空间,提升丽娃河沿河景观空间品质的同时,将原有通过性空间变为可停留性空间,提高人们在丽娃河场所的归属感。



化雨斋改造设计

Bookbar Reconstruction


原有教材科为单层建筑,功能上不能完全作为书斋的功能需求,所以在保留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局部加建来完善书斋功能,对周边环境以及地域文脉进行回应。整体改造延续原有建筑坡屋顶,通过玻璃房、钢构架的置入,弥补原有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塑造入口的识别性。





聚合了阅览、展示、品茶、休憩等综合性功能,通过增加局部二层以及入口玻璃房的方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适应新的功能需求。

增加玻璃房作为书吧入口的缓冲空间的同时,弥补原有室内面积不足的问题。利用坡屋顶檐下空间,置入局部夹层,弥补原有教材科功能空间面积不足的基础上,打造私密性的思考、交流空间,与一层开放性空间形成对比。





在功能布局上,一层将沿河景观面打开,作为开放空间,充分利用沿河景观资源,设置阅览、交流空间,同时提供咖啡、茶点等简餐,满足阅读者的使用需求。






内侧作为安静阅读空间,通过中间的楼梯划分公共、私密性空间。功能分区明确,使体验者在化雨斋找到存在感及归属感。同时边庭的设置,使原本条形的空间增加层次感。




虫二亭修缮设计

Chonger Pavilion  Reconstruction


虫二亭的修缮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亭身做最大程度的保留。拆除原有玻璃门窗,将空间打开,利用锈蚀钢板对亭子扶手、楼梯的造型进行重塑,提高亭子的空间识别性。并将底座加以修饰,通过折线形的处理,将底座修缮为雕塑的形象,意示历史之舟,承载着华师大辉煌的校史,亦如一盏水灯长燃希望的烛火漂浮在河面上。





传统建筑符号、材料的使用

The Use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 Materials


化雨斋整体建构形式的改造设计,将原有教材科屋顶坡度作为元素符号进行提取、转译,使整体空间保持整体性的同时,又通过材质、尺寸、细节的处理,塑造整体空间的识别性,同时又延续原有的场所记忆。




钢结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入口灰空间通过对坡屋顶元素进行提取,将单体空间转译成面空间,利用锈蚀钢板的折线性处理,营造出入口的提示性空间。


玻璃房将原有山墙面等比例缩小,通过虚空间连接原有建筑与钢构架。加建庭院同样延续原有山墙面的尺寸,使空间连续而富有变化。砖延伸至屋顶以及镂空砖的处理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又富有变化。









路径可达&空间结构的连续性

Route Reachable & Space Continuity


路径可达性的营造中,以建筑景观一体化为改造理念,提取建筑折线形的建筑符号,运用到节点空间的组织中。通过折线性景观步道,将改造的书斋空间与虫二亭、杉树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且结合亲水平台、景观小品设置休闲座椅,在书斋与虫二亭中间设置局部下沉广场。在空间尺度上收放结合,丰富沿河路径的空间体验。






作为虫二亭、化雨斋的前导空间,林间小道有机的连接各个空间。通过折线型的景观处理,使原有杂乱的林下路径空间得到整合。人在开放性空间休憩时,场所的认同感是选择重要标准之一 。折线性道路空间、绿化空间与折线型休憩座椅结合,使空间一体化的同时,营造出私密性空间,有助于归属感的形成。








公共空间往往需要开放性交流空间与私密性休憩空间结合的方式营造吸引力。在化雨斋与虫二亭之间设置下沉广场,有助于汇聚人气。下沉广场通过台阶高度的不同,自然形成可供人休憩的空间。中间种植榉树,遮阴的同时,形成空间的聚合性。





结合不同的空间尺度设置不同的休憩空间,打破原有单调性的沿河步道空间,适宜的空间尺度有利于场所归属感的形成


楼间小道作为化雨斋与行政楼之间的部分,同样采用折线性的铺地,使空间具有引导性。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丨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化雨斋

项目位置丨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

项目类型丨文化&改造

业主单位丨华东师范大学、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丨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丨上海日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赵牧桓室内设计研究室

设计总负责丨 宋照青

业主团队丨肖严航,林俊毅,李俊杰,孙诗雨

建筑团队丨 李晟 石哲宇 李颖超 刘悦怡 欧兴

景观团队丨 章翼 洪本强 谢伟峰 王小艳 吴蓓丽 陈洁

室内团队丨 赵牧桓   王颖建   段珍妮

建筑面积丨388㎡

设计周期丨16个月

竣工时间丨2018.11

专业摄影丨张虔希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 | 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化雨斋改造

业主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 |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 | 上海日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 宋照青

设计团队 | 李晟 石哲宇 李颖超 刘悦怡 欧兴

室内设计 | 赵牧桓 王颖建 段珍妮

建筑面积 | 388㎡

竣工时间 | 2018.11

建筑摄影 | 张虔希

工程信息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项目类型:改造

项目名称: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化雨斋改造

业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上海日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宋照青

设计团队:李晟 石哲宇 李颖超 刘悦怡 欧兴

室内设计:赵牧桓 王颖建 段珍妮

建筑面积:388㎡

竣工时间:2018.11

建筑摄影:张虔希

相关案例

Related cases

上一条下一条 返回
COPYRIGHTS @ LACIME ARCHITECTS 沪ICP备18011006号
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POWERED BY VTHINK

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TEL:(8621) 60721338

mailbox:branding@lacime-sh.cn